半球旅游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体验

文章内容

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_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雕像人物原型

tamoadmin 2024-08-23
1.川军在抗战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2.有多少人知道抗战时期川军的英勇事迹?3.郑光路的悲壮抗战史拒绝戏说4.抗战之中,四川子弟到底做了多大的贡献和牺牲?1945年

1.川军在抗战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2.有多少人知道抗战时期川军的英勇事迹?

3.郑光路的悲壮抗战史拒绝戏说

4.抗战之中,四川子弟到底做了多大的贡献和牺牲?

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_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雕像人物原型

1945年8月10日,日本的广播以凄哀的声音播出投降书,傍晚后,报童拿着各种报纸的“号外”飞跑笑吼“号外!紧急号外!日本投降了!”

这成为四川抗战史上最后一个难忘之夜、狂欢之夜!消息迅速传到各州县,男女老少涌向街头、场镇,大跳大笑大唱,连不相识的人也互相拥抱。到处都在敲锣、打鼓、敲铜盆,鞭炮彻夜、火把游行。抗战牺牲者的眷属则泪糊满脸大声狂叫亲人名字:“日本鬼子投降了,你该安心九泉了!”

当年300万川军,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了川中父亲的嘱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抗日前线。1944年7月7日,成都东门城门洞立了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铜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欲出征冲锋状,形态威武,长期为成都市民敬仰。

传说:有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单薄的穷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看来是又冷又饿,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那个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了!消息传开,百姓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啊!”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又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铜像前祭奠。

1966年“”时,这座成都标志性建筑,以铜像是“国民党兵痞”的罪名被砸碎。1989年8月15日,市将塑像重塑于万年场。

83 岁的日本老兵盐谷保芳,是抗战结束55年来首位赴川谢罪的日本老兵。2000年12月1日,满头白发的他刚到成都,就驱车来到《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用黄白菊花扎成的花圈恭恭敬敬地献上,深深低垂脑袋忏悔。他坦言,4年的侵华生涯中,死在自己枪下的中国军人不下10多人。悔恨的泪水涌泉而出,他说:“我还要日本年轻人了解我们这代人在中国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明年,我还要带20名日本老兵到四川来谢罪!”

站在这座神圣的铜像下,会让人耳边响起那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座铜像,不就象征着当年四川人民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吗!

川军在抗战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70多年前,在远离四川成都1300余公里的山西黎城县,曾有这样一支川军队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携带极其简陋的装备,在李家钰将军带领下,在当地东阳关阻挡日军侵华数日,2000余名川军将士喋血战场,草草掩埋,魂守异乡,墓地无名。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温泉关战役,斯巴达军队在这个狭小的关隘依托优势地形,抵抗了3天,阻挡了在数量上几十倍于自己的波斯军队。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川军抗日战斗中,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类似的战役。

70多年前,在远离四川成都1300余公里的山西黎城县,曾有这样一支川军队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携带极其简陋的装备,在李家钰将军带领下,在当地东阳关阻挡日军侵华数日,2000余名川军将士喋血战场,草草掩埋,魂守异乡,墓地无名。

9月27日早上8点,当地这支川军队伍的10余名后人,集结于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下,举行简单的启动仪式后即驱车赶赴山西黎城县。在9月30日全国首个法定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他们将在山西东阳关,参加“铭记英雄,圆梦川军”大型纪念活动,寻找父辈们曾经战斗过的足迹。

 一场战斗

 山西东阳关血战2000川军喋血异乡

1937年9月,为了救国于危难之中,47军军长、四川蒲江人李家钰奉命率其47军从西昌出发,经成都,沿川陕路徒步北上抗日。上万川军将士长途跋涉40余日,到达山西抗日前线。此时山西已是寒冬,川军单衣奇缺。1937年11月,川军47军178师开赴黎城一带,堵击日军进犯东阳关。1938年2月,太原失陷后,日军经邯郸、武安、涉县进攻东阳关,想一举驱逐驻守长治的47军。日军进攻了三天三夜,未能逾越东阳关半步。

但最终日军由汉奸带路抄小路进攻黎城,于18日凌晨4时许,已陷入两面夹击的47军被迫撤出东阳关阵地。

此战日军伤亡在千人以上,47军英勇抗敌,壮烈牺牲者在两千人以上。

 一次纪念

 十余名川军后人千里寻找父辈抗战足迹

27日早上7点左右,十多名川军后人便早早地来到川军烈士纪念碑下,完成活动仪式后,带着川人的问候,行程1000多公里开赴山西黎城县祭奠先烈。

72岁的《川军抗战亲历记》主编刘运勇告诉记者,“年龄大了,家里的孩子本来是不让我去的,我就自己‘估倒’要来的。一直想去看看,也是达成心愿吧。”

 一份名单

 107牺牲川军名单蒲江72岁老人找了29年

一路上,72岁的蒲江县文物管理所退休员工龙腾,不停地翻看着手中的一份五页名单。名单之上写满了川军战士的名字,总计107人。

龙腾说,为了整理这份名单耗时29年,通过翻阅四川省档案馆、成都市档案馆、蒲江县档案馆,以及四川省图书馆收藏的四川省及重庆市所管辖的所有市区县志。在四川档案馆,龙腾收获了意外之喜,他找到黎城人民当年为川军牺牲将士立下的纪念碑,碑上详细记录了此次战役中,47军牺牲的所有排长以上川籍将士信息,一共34名。

龙腾手中的这份名单一天天厚起来,但距离2000余名牺牲将士来说仍只是一小部分。“我会用我一生的精力来还原这段历史,我想大家都能记住他们。”龙腾说。

 一个见证

 47军唯一健在老川军“我做梦都想回山西看看”

当年上万川军将士与日本侵略者殊死血战,而经过惨烈战场和时光流逝,当年参加过山西抗日的47军老川军寥寥无几。在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的帮助下,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成都二环路东段的一个院落里,找到了目前唯一能找到的健在老兵郑维邦。

1937年,郑维邦便参加由军长李家钰带领的47军出川抗战,1941年,郑维邦一行奉命偷袭日军占领的山西运城机场。“我们在机场外面埋伏,本打算趁敌守备松懈时,钻过铁网进去的”,郑维邦回忆,谁知道刚趴上去的七八个弟兄们,一直没动静,才发现,“铁丝网是通电的,随后工兵切断了电源,刚把他们弄下来,就被发现了,我们就朝田里跑,那几个兄弟多半牺牲了。”

“在山西参加中条山战役时,我不小心踩到地雷,右脚4个脚趾被炸断了,大腿和腹部也被弹片打中,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没得麻药,就由几个人按着,医生用刀划出口子,用钳子把弹片一个个取出,当时就痛晕过去了。”郑维邦脱下鞋子,指着脚趾说道,后来接上了3个,右耳震聋了,“没被炸死,说明我还是有打仗的命嘛。”

在得知这次“铭记英雄,圆梦川军”的活动,邀请他前往山西时,“我做梦都想回山西,看看战斗过的地方,给先走一步的兄弟们烧点纸。”郑老遗憾地说,由于四川前往山西路途过于遥远,加之身体欠佳,最终他没能成行。“可能我以后也再没机会了,只有到下面和战友们再会了。”

上述问卷还有一条:“关于十年后的中国,你想到的画面是什么?”,其中一个答案“大都市里清澈的母亲河”让我动心。这个颇有民意含量的回答,应该说也是爱国回答。这是真正观照了国家与公民,反思了义务与权利关系之后,带有期盼的回答。同时,“熊猫抱着竹子啃”的回答,也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表达,不仅鲜活而生动,也反映出随着年代不同,年轻人关于国家情怀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国家的强大,首先是每个人的强大,这是一条每个国民个体权利与尊严逐步得到尊重和舒展的路径。

爱国,先要弄清国家的含义,想一下“国家为我做了什么,我为国家做了什么”。对于国家,熊培云曾有个妙喻。他说国家就像珠宝盒,公民则是盒内珠宝。保护珠宝不受损,“珠宝盒”才有意义。同理,只有珠宝盒不受损,珠宝才最安全。

有多少人知道抗战时期川军的英勇事迹?

川军内部的派系繁杂,防区制盛行,内战之烈闻名全国。在抗日战争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重庆抗日胜利纪功碑书写着川军这一华章,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郑光路的悲壮抗战史拒绝戏说

许蓉生(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川军将士英勇抗战的事迹,映照出了成都“轻生死重大义,坚韧不拔”的城市精神。

成都人的性格,水性至柔,雍容、平和,善于享受,但在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气概。芦沟桥事变后,川军将士纷纷请缨抗战。川军出川时,装备不足,匮乏,基本上没有医疗设备,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经历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包括成都将士在内的四川军民,以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以他们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慷慨悲歌。“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至今矗立在万年场路口,它是成都人轻生死重大义,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

焦汝敬,男,87岁,成都市任命参事。虽然远离战争年月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但谈起那段难忘的历史,老人仍然记忆犹新。

焦汝敬告诉记者,1938年,21岁的他刚刚从黄埔军校毕业便来到了成都。就在当时,驻扎在四川的十几个军,除他所在的95军和56军留守后方以外,其余几乎已全部出川参战,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抗战的八年时间里一直坚守在战场上,一次都没有回过家。比如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整个抗日战争中牺牲在战场上级别最高的指挥员,“直到牺牲时为止,他甚至都没有机会到自己在蒲江老家新修的房子里住过一次”;陈章文是焦汝敬刚到成都时认识的老大哥,而当1939年他随88军的范绍增出川抗战后,两人的再次相遇竟然等到了1949年之后。

不仅全川的官兵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四川的老百姓也对抗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众人纷纷捐款捐物支援前线,年轻人都积极报名参军参战。有一次,在人民公园举行的抗战讲演活动上,他就亲眼看见当讲演活动结束后,放在台下的大箩筐里已放满了普通市民自发捐献的钱物,而且没有一个人留下姓名。

新闻链接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抗日,从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到抗战相持阶段的长沙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等,川军先后共有300多万人参战,广大民众积极捐粮、捐款,各项军事工程动用人数更无法统计。对于这段历史,李宗仁将军曾说:“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抗战之中,四川子弟到底做了多大的贡献和牺牲?

人们的遗忘促使我动笔

记者(以下简称记):2004年,什么原因促使你动笔写《川人大抗战》?

郑光路(以下简称郑):有两个契机。一是当时成都一家报纸的编辑向我约稿,写一写川军抗战。那时这类文章甚少,我查阅了大量资料,2004年7月4日,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7周年前夕,成都某报整版发表了我的纪念专文《川人的抗战》,引起重大反响和热烈讨论。四川媒体还发表多篇讨论文章,认为川人抗战应成为成都的“城市精神”等。这些说明有关川人大抗战的历史以前既少为人知,也是各界人士急欲了解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某大学请我去作抗战史报告。我问大学生:“你们晓不晓得四川人为抗战作过什么贡献?”一些人茫然,一些人则嘻嘻哈哈:“啥贡献?拉壮丁嘛,还有王保长、卢队长调戏三嫂子嘛!啊,还有那个疯疯癫癫的哈儿军长,穿女人内裤乱唱川戏,朝大炮头屙尿嘛……”我们仅仅谴责日本在教科书等问题上不敢正视历史是不够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教育后代的和想法,关键是我们自己怎样教育后人?我们的前辈曾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用血肉筑成长城去浴血奋战。如果今天的国人不知国耻、国难,不了解前辈们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惨烈牺牲——那不但很可悲,甚至很危险。我们天天在提倡爱国主义,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抵抗侵略的历史如此轻易遗忘,所谓“爱国主义”,只是一句口号;我们天天说要热爱家乡,如果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四川的抗战史,都如此轻易遗忘,所谓“热爱家乡”更是空话。

记:当时,关于四川人抗战的研究著作几乎是空白。

郑:我决定写一本多方位、全面系统介绍大后方四川在中国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功绩的书,一本适合普通读者和青少年阅读的书,这就是20余万字的《川人大抗战》,2005年2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重点书目,本书荣获四川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四川文学奖”,受到上百家刊物、报纸、网络转载,也成为许多学术论文的常用参考资料。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大理石上,镌刻的文字介绍中,有“录自《川人大抗战》”的说明。

记:从《川人大抗战》到《四川大抗战》,你又花费了不少工夫……

郑:这本40余万字的《四川大抗战》,并不是《川人大抗战》的简单再版,真是费了大力气,许多章节都是重写,增补了非常多的珍贵史料及。《四川大抗战》更为严谨、充实,从可读性和史学价值而言,比《川人大抗战》更好。

珍贵史料中的“抗战史”

记:可以说,《四川大抗战》是迄今为止最完整叙述这段真实历史的长篇专著。

郑:本书涉及历史跨度长(从抗战前夕到抗战胜利,一些历史人物身前身后事的结局则更长);地域广(从川军在全国各地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到大后方的四川);方面多(涉及历史人物、、悲壮的战场情景,乃至抗战前后四川的民风民俗、历史谜团)……

我锐意穷搜,买到了日本发售的占领中国的多份“号外”期刊,还发现了一本《川军战绩史料》,成书于1941年,根据大量一手战场报道和亲历者叙述而成,极具真实性、史料性。比如关于王铭章之死,历来有“英勇阵亡”和“自杀殉国”两种说法,**《台儿庄血战》就说是自杀殉国。《川军战绩史料》披露:“……奈敌众我寡,卒于17日下午3时,遭敌由东南城两缺口登城,窜上西城。我赵参谋长、两旅长、王团长均已阵亡。王铭章师长腹部亦中弹,旋王氏目睹大势已去,危城难守,且已身负重伤,不愿落入敌手,即用自杀。临死仍高呼:‘抗战到底!’……”

尤其令人震撼的,书中披露了川军普通战士的惨烈壮举:日军破城后,城内受重伤的数百战衣破裂、伤痕累累的川军官兵,“不愿受暴敌残杀,均以手榴弹自炸而死”,他们“临难不苟,杀身成仁”全部消失在隆隆的爆炸烟雾中……

记:目前抗战题材的剧与事实相去甚远……

郑:王铭章率川军血战死守滕县城,是中国抗战史册上最为悲壮、最光辉的一页。如今很多抗日剧,大多是“神一般”的剧情: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飞檐走壁白刃……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历史上非常惨痛的经历,容不得没有底线的“意*”和“戏说”。《川军战绩史料》披露的悲壮历史真相,对这些粗制滥造、苦难历史的“抗战片”,是有力棒喝。

记:你提到民国时期的四川小学读物《抗敌歌谣》,不但极为罕见,也是研究四川抗战诗歌史最易忽略的“冷门”。

郑:《抗敌歌谣》由“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小学”出版,共29页,封面注明为“文艺补充读物”,选编者为李泳雪、陆钟瑾、王珩质、王子静、赵丽芬,应该是学校教师。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月初版”(即1938年10月),售价注明为“实价叁分”。1938年9月成都地区米价每石(1市石约167斤)20元,0.03元可买米约2两,书价便宜,不像现在牟利为主的天价“补充教材”。这些歌谣多么感人:《送回老家去》:“一根树儿九枝丫,又结葡萄又结瓜。唯愿结个大,好送倭蛮回老家。”《荷花开》:“荷花开,鬼子来。鬼子来得多,我就喊哥哥。鬼子来得少,我就喊嫂嫂。哥哥嫂嫂一条心,去跟鬼子拼一拼,杀得鬼子光精精。”《太阳光》:“太阳光光,照在四方,家家户户枪不安康。哥哥持枪去打仗,姐姐拿针做军装。弟弟妹妹年纪小,唱个歌儿骂东洋。” 《万里江山不会丢》:“莫要焦来莫要愁,莫得枪,有锄头。努力耕田与生产,万里江山不会丢。”

川军地雷战炸死日本中将

记:你提到在正面战场上,日军高级将领酒井直次中将被川军炸伤毙命的重要史实。

郑:黄士伟,1921年1月生于重庆荣昌县。1937年7月后,他在成都蜀华中学读书,考入川军第21军,随着几十万四川健儿出川英勇抗战。1938年9月10日,为策应武汉大会战,防守长江中下游的川军8月份开始在长江两岸击沉、击伤猖獗一时的日本军舰,屡建奇功。日军向川军进行疯狂扫荡。为了巩固煤炭山川军炮兵阵地,驻安徽青阳的川军第23集团军总部,密令工兵少校参谋胡致周率领见习参谋张代福、黄士伟及独立工兵18营的一个排,潜入梅埂地区铺设地雷。据黄士伟回忆:1942年5月,酒井直次率第15师团从南京、萧山出发,沿长江西岸南下,有一次酒井率部“扫荡”兽性,让部下进行奸*中国妇女比赛,评出“老虎”“豹子”和“豺狼”……

川军第23集团军总司令官唐式遵严令:“形势危急,我川军第145师、146师、147师必须舍命为国,阻敌北犯!”川军第21军军长陈万仞,命令146师在大小长山对酒井师团进行顽强阻击。146师师长石照益急令:“命工兵独立第8营代理营长黄士伟,率工兵相机设地雷杀敌!”黄士伟立即率工兵设置了数十个地雷群。

5月28日10时45分,日军行至兰溪北面1500米处的三岔路口,“轰”的一声巨响,爆炸气浪将酒井从马背上向空中掀起!酒井的战马当场被炸死,酒井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毙命。

一直生活在成都的黄士伟先生激动地给我讲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他还朗诵了为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写的一首七律诗:“日酋酒井率骄兵,建德传来鼙鼓声。抢渡富春驱虎斗,狂奔浙赣叱龙争。自夸纵马荡华夏,孰料埋雷葬海鲸。靖国神祗添怨鬼,残阳衰草伴荒茔!”

“跑警报”与“名小吃”

记:《四川大抗战》里有很多抗战民俗记录……

郑:“跑警报”使成都城区大为拓宽。如西郊,清乾隆年后有一个姓黄的老头在驿路竹林边搭起茅草房子卖茶水,久之成了“幺店子”(小场镇),被称为“茶店子”。“跑警报”使可怜巴巴的幺店子街巷增多、商铺林立,一下子“繁荣”起来……成都警备区司令部也一度移驻此地。东门外三瓦窑、琉璃乡、沙河铺、龙泉驿,南门外红牌楼、簇桥,北门外五块石、天回镇等,情况都类似茶店子。成都许多“跑警报”时充饥吊命的小饮食,后来发展为“名小吃”。

记:“战时小吃店”处处开张,馒头、包子、锅魁、凉面、凉粉、酸辣粉、茶叶蛋、煮玉米……品种繁多,价钱当然也偏高。

郑:李豫川先生指出:赵金山那时在老南门大桥边开“洞子口赵凉粉”,大受欢迎。武侯祠一带,当地农民一听到警报就忙着煮饭炒菜,等候来客,饭用刀划成块,俗称“牙牙饭”。南大街口有家“章锅魁”,生意做得更妙:空袭前先将锅魁做好,再买回皇城坝的凉拌肺片或大头菜丝。警报响后,全家四口齐出动,在武侯祠柏木林一带叫卖,既躲了空袭又做了买卖。还有一家在草堂寺、龙爪堰一带卖“警报”麻饼的,后来发展为有名的“苏坡桥酥皮麻饼”。刘湘墓园旁的郭家林子,有一位逃难入川的下江人搭席棚卖“警报”伙食,他拉的面细如发丝,下锅一烫即熟,再浇上头晚炒制的三鲜、肉丝、炸酱、虾羹等臊子,可谓战时美食,后来这位老板又推出锅魁夹小笼牛肉、鸡丝凉面和卤肉三丝,名噪一时。“抗战快餐”体现了后方民众在战争岁月中坚忍不拔的生存精神,构成丰富的“抗战文化”内容之一。 (2013年5月22日 成都)

郑光路先生近年出版了好几部“叫好又叫座”的书,比如《四川旧事》《成都旧事》《“张献忠屠川”真相》和《炸响辛亥革命的惊雷——四川保路运动历史真相》等,他致力于历史文化研究和写作30余年,写作重点以研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四川重大历史为主。又因其治学严谨、言必有据,文体富有文学感染力,作品广受读书界欢迎。

笔者与郑光路颇有学道交往,每遇考据问题,他总能凭记忆或从他丰富的藏书、资料中,为我排忧解惑;报刊编辑经常向他组稿,往往是一些冷僻的、难度较大的选题,他总能很好完成。他说,这些都是出于对本土文化的感情。他有很多罕见资料,因为“”时期他就意识到收集文史资料的重要性,为了几本书,他甚至当场用自己的自行车交换……

各种资料汇聚一室,接着是比对、考据、甄别,再加上口述实录,他的治学、写作特点也就越发清晰了。

他自我总结治学特点,大致有三点——

第一,尽量以“大历史观”的独特视角去研究历史。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对历史抱以敬畏之心,长时间、远距离、多角度、全景式地去反映真实历史。坚持用历史真相去还原历史,而不是用“空对空”的理论或主观批判式的方式去论说历史,只有这样才经受得起历史的检验。

第二,力争让著述具有真实性、史料性和学术价值。坚持以现在已很罕见的第一手资料(原始档案、亲历者回忆、当时报章、外交史料等)为主来再现历史,绝不用常见的那种人云亦云、“以论代史”简单化的叙述方式,避免史学著述中常见的薄于史实、重于评论的缺陷。在使用真实史料(包括历来被忽略的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的同时,也根据史料阐述不少新的学术观点。所述各种史实,严格坚持“持之有故、言之有据”,并严格按学术著作的规范要求,文后都附有注释,标明史实根据和资料来源。对一些有争议的史实,决不凭主观好恶只择一说,而是诸说并存,供读者、研究者查证和进一步研讨。

第三,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上,坚持“让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生动的表现形式相统一”,希望能客观、真实、全面、生动地再现有血有肉的鲜活历史,成为读者了解历史真相和国内外专家学者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这三条心得恰是郑光路数十年孜孜以求的心血结晶,也是新著《四川大抗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这让我联想起司马迁“文史不分家”的纯正写作之路。

对我们而言,战争的硝烟离得太远太远了,远到我们都不记得我们的国家民族是靠什么才保留至今的了。

抗日战争爆发前,四川军阀混战二十多年。但国难当头,川军毅然停止内战,出川抗日。

1937年9月,中华民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四川省、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刘湘为第二路预备军总司令,辖两个纵队,第一纵队(后改称22集团军)司令邓锡侯、副司令孙震,下辖41军(孙震部)、45军(邓锡侯部)、47军(李家钰部),经川陕公路开赴抗日前线;第二纵队(后改称23集团军)司令唐式遵、副司令潘文华,下辖21军(唐式遵部)、23军(潘文华部),顺长江东下至武汉。此外,川军第20军由军长杨森统率,由贵州出发赴凇沪战场支援。从此,川军先后共组织了12个军,30余万人,分批出川投入抗战。

如果你去过成都人民公园,你会看见在公园大门前,默默矗立着这么一尊雕塑:一名年轻的士兵,脚蹬破烂的草鞋,穿着短裤,身着旧式军服,打着绑腿,胸前挂着两只木柄手榴弹,背上背着一把大刀和一只竹编斗笠,手里端着一支上着的老旧,前倾着身躯,面庞正对东方——这是“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八年抗战中,共计有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其中64万多人伤亡。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

川军著名将领、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坂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和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铭章宁死不屈,跳墙殉国。王铭章殉国后,所部官兵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滕县一役,122师5000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4000余人。在滕县以北的界河、龙山一带布防的131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斗,川军将士们穿得单衣、草鞋,与日军的飞机大炮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是他们拖住了日军,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宗仁曾说:这一战是川军史上最光荣的一战,没有他们,怎可能有台儿庄的大捷。此战过后,无人不知道川军,也没有人说他们是最糟的军队。

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曾挥毫写挽联哀悼川军将领王铭章: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名将名语

一、“川军在民族大义面前绝对不做孬种!”民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刘湘:“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二、“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四川省,川军将领杨森

三、“过去打内战,都是害老百姓。这回抵抗日本侵略,我就是倾家荡产,拼命也要同你们在一起,把日本人赶跑。”时任第八十八军军长的范绍增(樊哈儿原型)在战前动员会上对官兵们讲。

四、“只要开始抗日,我就站在战争的最前线”川军将领饶国华代表几百万川军将士向日寇的侵略,作了最有力的回答。

光阴荏苒,山河依旧,凋敝的战场遗迹静静沐浴在夕阳里。这片远离天府之国的异乡故土上,沉睡着数千川军将士不屈的英魂。也许,当他们穿着草鞋、背上简陋的武器踏上离乡之路,穿行在枪林弹雨里时,就再也没有抱回归的念想。

尽管抗日战争距今已达半个世纪之久,但历史,我们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